武夷山下制茶人,尘心洗尽兴难尽

时间:2016-04-16 01:18:14[来源:华声在线][责编:潘梁平]

“我坦白为喜欢茶的人,想喝时便愿意与朋友一起,找一处闲适僻静场所,可以聊整天的喜怒哀乐,也可以静坐只为细细品茶;不想喝时看着人喝似乎也是一种享受。而敢于制茶与爱茶又大不一样,创造需要有信仰。”——前言

华声在线4月16日讯(记者 潘梁平)15日上午,在距离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不到1公里的仙茗生态茶园,制茶师彭松泰一脸平静的站在房前,笃定、沉稳、不悲不喜。因为下雨天冷,他特地加了一件冲锋衣外套。徒弟们热情地把他推到第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福州行的近60位记者面前,想让他聊聊制茶的故事,但是他却不发一言,挣脱了束缚转身回到了原先站立的地方。

(自己做的每一批茶,彭松泰都要第一个尝尝成色。记者 潘梁平)


制茶初衷,只为养家糊口

记者找他私聊,换了说话语境后,彭松泰自在了很多,“人多的场面确实心里发虚,我只会制茶,不太会当那么多人讲话。”私下里,彭松泰却是一个很爱交流的人。

山里人靠山吃山,武夷山下的人们到底是何时学会的制茶不得而知,只知道,周边村子里制茶的人很多。生长在这里的彭松泰17岁就开始出来拜师学艺,想法很简单,就是养家糊口,当时大家都说学会制茶有一门手艺以后能过上好日子。

如今,他49岁。32年的时间,彭松泰已经加持为武夷山下的顶尖手工制茶师,精通各类茶品的制作工艺。慕名前来学艺的年轻人不在少数,而彭松泰应允收下的有20余人。“制茶需要有耐心的人,要勤奋才能真正学好做茶。”

(彭松泰一直推崇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。)

   

  人机大战,选择坚守传统

人机大战,在武夷山制茶业中也打得火热。在武夷山岩茶热销的今天,机器取代人工已经非常普遍。机器制茶质量稳定,可以大幅提高产量,可以换取更多利润。

 相比起来,手工制茶不仅效益差,而且制作起来很“苦”:仅是两三百摄氏度的高温下炒茶这个环节,对双手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。

彭松泰却坚信:“最好的茶一定是手工制作出来的,茶有灵性,可以感染到制茶人的情感,你快乐,你制的茶才能给人快乐。这是机器生产始终无法超越人类手工操作的地方。”

32年,彭松泰都一直在延续手工制茶的传统。师傅这么教他,他也这么教徒弟。

(彭松泰习惯性的抬头,期盼天空快点放晴。)

   

  事无巨细,考验每个环节

“雨天没好茶。”今年春茶采摘因为连续的阴雨已经被彭松泰推后了两天了,“但如果再过两天还是不能天晴,那么山上的茶叶也必须要采了,否则就要长老了。”彭松泰现在每天都要到茶园里跑好几趟,看看茶叶的生长情况,此外,他又季节性的习惯站在门口仰头看天,“哦,就是想知道雨什么时候可以停?”

虽然新茶的制作还没有开始,但记者看到了彭松泰正在烘焙去年采摘的最后一批精品大红袍,以大红袍手工茶制作来说,需要采摘、开筛、晾青、做青、揉茶、拣茶、焙茶等多道工序。不仅程序繁杂,制作周期长,每一步都要靠制茶师傅的经验做判断,光手工制作阶段,人们喝到一泡制好的茶叶,最快需要48小时,最慢则需要4个月以上。

一间不大的焙茶房,靠墙整齐摆着16筐正在碳焙的茶叶,彭松泰每隔大概40分钟就要把每一筐茶叶倒到专门的簸箕里翻动,以防处在下方隔火近的茶叶被烤焦。期间,还要偶尔去检查一下炉坑里的炭火,用手烫一下炉上的温度,没问题才会放心的把自己的宝贝茶叶再放回去。

虽然很多事情彭松泰现在已经放手让徒弟李一山去做,但所有的工序,他都无一例外地在一旁盯着,用记者听不太懂的方言叮嘱着,即使徒弟已经跟在他身边八年,早已经可以独当一面。

(徒弟操作,彭松泰也要在一旁叮嘱。)

   

 记者手记

真实的手艺人

彭松泰说制茶最忙的时候,经常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左右,而且会一连持续好几天。因为必须要不停地盯着、重复着一些他32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的步骤。他说,一年365天,至少有200天都是在制茶,即使家离得很近,也经常不会回家。

32年前,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困农村少年为了养家糊口,刻苦打拼,研习手工制茶的技艺。

尘心洗尽兴难尽。如今早已超额完成少年梦想的彭松泰,有很好的机会用更加轻松的方式赢取更多的物质财富,他却依旧坚持着那些“辛苦”的传统,“制茶早已经跟赚钱没关系了,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好的茶,只会有更好的茶,我还想着退休之前,再多做几泡好茶出来呢!”

他毫不掩饰自己成为制茶人的初衷,达成目标后又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传统手艺人行列,没有花哨的演说自我包装,没有压低别人鼓吹自己。

与彭松泰聊天一个多小时,记者的好奇总是能在他真实温暖的话语中得到想要的答案。

能遇到这样一位如武夷山般踏实质朴的手艺人,应该算是记者在本次“绿色交通清新福建”第四届全国重点网媒福建行中最美丽的收获了吧!

(更多精彩请关注华声在线微信公众号。)


动专区

更多

题策划

更多

乐园

更多

嘴八舌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