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人民日报
李战哲在2015年芝加哥马拉松比赛中。资料图片
2015年10月12日,对62岁的马拉松爱好者李战哲来说,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。这一天,他以3小时48分的成绩完成了芝加哥马拉松,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世界马拉松赛“六大满贯”。
李战哲在北京业余跑圈中颇有名气:不服老,62岁,却不喜欢被别人看作老人;实力强,年轻时曾代表北京市征战全运会,却不愿走专业运动员的路;爱跑步,3年多就跑完了马拉松“六大满贯”,但跑步在他的生活中只排第三位。
从小就是“常胜将军”,曾经和公共汽车赛跑
2012年的东京马拉松,当时59岁的李战哲迈出了“六大满贯”之旅的第一步。此后,2013年的波士顿、纽约,2014年的柏林,再到2015年的伦敦和芝加哥,短短3年的时间,他就跑完了世界六大马拉松,实现了无数跑者毕生追求的梦想。而这些成绩的取得,都要来源于李战哲从小对跑步的热爱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北京北太平庄铁道部大院,记录下了李战哲童年的点点滴滴。在那个连玩具都很稀缺的时代,赛跑成了院子里的小伙伴的乐趣。“当时整个院子里数我跑得最快,大家就给我起了个绰号叫‘驴腿’”,李战哲说,“我很喜欢跑起来风一样的感觉,也就是在那时喜欢上了跑步。”
或许是觉得“常胜将军”当得没意思,李战哲又给自己找了个新的对手——公共汽车。“北太平庄的22路汽车站,我和大公共同时起步,有时候能追出去半站地四五百米那么远”,李战哲回忆,“站台上的乘客就好比我的观众,当时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在表演。”
16岁入伍的李战哲,曾在南京军区拿下800米和1500米比赛冠军。1976年,他复员到铁道部通信办工作,在海淀区连续11年夺得区冬季越野长跑冠军。到了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,身为业余选手的李战哲代表北京队参加马拉松比赛,在北京选手中名列第三。
随着工作繁忙起来,李战哲很久没有再参加马拉松比赛,直到2007年,工作日渐清闲的他重新踏上马拉松的赛道。
特别注重科学训练,是北京业余跑圈公认的技术标准
“今天大晴天,气温10度。下午1点45分出发路跑18公里,用时1小时33分32秒。最快1公里4分51秒,最慢1公里5分20秒。跑完洗热水澡,冰敷膝盖15分钟。”每天跑步后,李战哲都会仔细地记下当日的训练日志,大到科学训练方法,小到正确跑步姿势。这种注重学习的劲头,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。
“上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女生叫沈嘉,是学校的女子中长跑冠军,跑步的技术动作特别漂亮,人长得又漂亮,是我们学校的校花,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我就每天练习模仿她的动作。”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,“女神”可以算得上是李战哲的第一个“教练”。
复员后,李战哲很难挤出更多的时间跑步,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技术。“当时我找到了八一田径队,当兵的经历也方便我‘拜师学艺’,让他们对我进行指点。”从那时起,在专业运动员的指导下,李战哲丰富了自己的训练,“等到周末不上班时,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场地跑、变速跑,每周做几次间歇跑,对提高速度很有帮助。”
年轻时的好学为李战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,“现在的北京业余跑圈都公认我的技术是相当不错的,摆臂、步姿都很标准。”李战哲说。
在李战哲心中,家庭和事业一直牢牢占据前两位
年轻时的李战哲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水准,身为业余选手的他还曾于1988年代表北京市赴日本东京参加越野比赛,并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;1983年他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跑出2小时34分,这个成绩和如今国内的专业马拉松选手相比也不逊色。
成绩这么好,为啥不做专业运动员?
在李战哲心中,家庭和事业一直牢牢占据着前两位,跑步只能“靠边站”。“从哲学角度来说,得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,什么是次要矛盾”,李战哲说,为了家庭,也为了在工作上有所建树,他在事业的关键期减少了跑马拉松和训练的次数,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每天推自行车跑步上下班作为锻炼,直到退休前才重返马拉松赛场。
“在北京业余跑圈中,有的人成绩确实不错,但是有的离婚了,有的自己工作干得不怎么样,马拉松跑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?”李战哲说,“处理好家庭、工作与跑步的关系对于业余跑者是最重要的。”
李战哲将家庭与事业置于重要位置,也从中获得了回报,单位为他的前几次大满贯之旅提供了资金,而家庭也对他跑马拉松的爱好给予了支持,“我爱人从年轻的时候就支持我,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,一个人月工资39块8,俩人加起来还不到80块钱,当时我爱人省吃俭用给我买鸡蛋买酸奶,家务活也不让我干”,李战哲说,“家和万事兴,家都不和,跑步图什么?”